創業, 筆記, yc,

是什麼阻止你創業?

Camille Camille Feb 24, 2023 · 1 min read
是什麼阻止你創業?
Share this

Paul Grahmam 是 YC 的創辦人,這是我讀 Paul 整理的 16 個常見因素阻止你開始創業的筆記、個人階段性的心得和觀點,你也可以在 Paul 部落格閱讀到這篇納入 YC 教材的文章

個人總結

確實有幾點就是目前我還克服不了的幾點,比如說 2不夠有經驗、 5沒有商業知識、6沒有共同創辦人、7沒有 idea、12 需要架構、13 對不確定感到恐懼

以下幾點就是 Paul 談到可能是阻止大家嘗試創業的幾個原因和我個人的經驗和觀點:

1. 太年輕

實際年齡和心智年齡是兩回事,有些創辦人年紀很輕,心智卻很成熟。
Paul 舉例兩種狀態,心智幼稚的人(簡單的就稱小孩子)和心智成熟的人(大人)的不同表現:

  • 遇到不想做的事

小孩子會一直說自己辦不到 I can’t do it
大人也不想做,但他們會想出辦法去解決,並做出成果來

  • 面對挑戰

小孩子聽到別人挑戰他的想法,會想狗狗夾緊尾巴逃走
大人會去思考為什麼別人認為他的想法不可行,評估其中的可性性,屏除風險,把不可能變可能。

我的觀點

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始有創業夢的時候,常常會得到長輩的回饋是“你沒有經驗,你要先去公司上班累積一些經驗”、“不要整天想些天馬行空的”。 我的經驗是工作經驗確實讓我看到更多商業是怎麼運作的,比如說顧問工作室怎麼樣、電商的產業會受到行銷、海運倉儲、各國政策等等的影響,讓我對社會有更多的了解,但我相信運用這些了解來創業,是遠遠不夠的,而且我自己深刻感覺到,當老闆和做員工的兩個思維完全是不一樣的,因為他們的位子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大大的不同。不能說累積的經驗無用,但我也不覺得他們有用,甚是有可能還是絆腳石呢,以前看到的現象,不代表以後也是這樣,也許還可能是過時的做法。


2. 不夠有經驗

Paul 這點的回答直接的回應我的上個觀點,如果認為先學習累積經驗了才去創業,那不如就直接創業吧,因為創業過程中學到的東西,比在公司工作一年學到的東西還多更多。

Paul: 不要因為覺得自己經驗不足去公司讓自己變成了馴服的小貓。

3. 不夠紀律

4. 不夠聰明

只有少部分行業真的需要聰明才智的成分,創辦企業主要付出的是努力。 Paul 舉例如果是需要特別技術的公司,確實需要聰明才智,像是 AI 或是演算法需要數學等等的高學歷背景,但如果你建立 enterprise business,主要就是銷售,需要的是投入時間。

我的觀點

enterprise business 我的理解可能賣服務的,比如說人力仲介公司,你只需要找到需要工作的人才,然後也找到需要人才的企業,花時間去媒合這兩邊,也可以成立一間公司。


5. 沒有商業知識

Paul 說這是另一個跟能不能創辦企業零相關性,最初是要專注在“產品”,做出人們需要的產品,接著才需要去煩惱怎麼賺錢 make money,但他說後者在經營的過程很快就可以 pick up。人們喜歡你的產品,你隨時都可以從中盈利,但如果沒有人喜歡你的產品,再厲害的商業模式也幫不上忙。

Paul 說那些不被大家看好的 idea,像是被低估的股票,你不能僅僅忽視這些反對,而是要更大力的往那個方向做,這意味著你應該尋找受歡迎但可能很難賺錢的想法。他打賭種子輪不太可能做出受歡迎但投資人不知道如何賺錢的產品。

6.沒有共同創辦人

Paul 在文章提到沒有共同創辦人確實是個問題,一個新創對一個人來說要承擔的太多了,他會建議 YC 的獨立創辦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個共同創辦人,投資人也更願意投資給有共同創辦人的團隊。如果你的想法無法說服別人加入,那就換個 idea。

我的觀點

我創立的第一家公司,找了男朋友來當我的公同創辦人,想法很單純就是ㄐ想法很單純就是ㄐ 當時沒有分配股權的概念,直接 50/50,這有經驗一看都知道是外行的,在韓劇《我的新創時代》也有橋段在講這件事,有機會整理再分享。


7. 沒有 idea

沒有 Idea 不是個問題,大部分的新創最後都換掉先前的 idea,也就是 pivot,70%的公司在前三個月就換掉原先的想法,甚至 100%。

Paul 認為==創辦人比 initial idea 更重要==,Paul 說他們在 application form 上最在意的是申請人怎麼回答 “What cool things you’ve made” 這題,他們在意申請人是不是==擅長 making things==,擔任開源專案的主要工程師也算。

如果你想創立公司但沒有想法,就先從自己生活上發現缺乏的東西出發,嘗試為自己設計解決方案,試著不去想這個方案會有多少人需要,反正是解決自己的問題,Paul 舉例如果情境是需要一個伴侶陪你參加週六的活動,那你可以因此設計一款 App 去解絕這個問題,這也是很多人的問題。

8. 覺得已經太多新創公司了

9. 有家庭

Paul 說他不會給有家庭的人建議是否可以去成立新創,並不是說這樣做是個不好的主意,他只是不想讓自己這種情境下承擔給出建議的責任。
如果是有家庭的人但想創業,Paul 說可以成立 consulting business 然後再轉型成產品,你當然不會誕生一個 Google,但至少你永遠不會沒有收入。

另一個降低風險的方式是加入新創。
結論就是,盡可能趁年輕去創立公司。

10. 財富獨立

這是一直以來勸退 Paul 創業的原因,因為創業的過程是很焦慮的,如果你不需要錢,為何要創業,對吧?
Paul 有幾次幾乎就要創業了,但還是退一步,因為他不想接下來的四年生活被綁住,許多連續創業家似乎卻很享受這種需要他們投入的生活。

Paul 提到關於退休,他覺得自己是喜歡工作的人,而他發現一個現象,當你創業變有錢財富自由後,你身邊一起工作的人卻跟你不一樣,他們的生活需要為了帳單而工作,如果你想讓他們繼續和你一起工作,你需要經營一些能讓這些人過生活的事業,即使你不需要這麼做,但這也是驅動許多創業家的原因。

我的觀點

最開始驅動我有創業想法的核心原因,最初也是希望能早日達到財富自由,這當然也能達成,但也許很難做到事業等級,像郭台銘這類,我也發現這樣的想法反倒讓我在創業的方式上跌了一跤,後來探討創業的最核心是幫助足夠多的人,收益才是結果,然後看到掃地僧,讓我有更多做生意的理解,造神那部分。

11. 還沒準備好投入

Paul 說自己在二十幾歲年輕的時候,因為把自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,所以不想投入創業,這很 ok,也提到這個階段你如果想多花時間旅行、玩樂團,都是很合理的原因。

Paul 說把公司經營到成功,大概至少會需要你 3-4 年的時間,但如果失敗收場就不用那麼長時間,所以做好投入這些時間的準備,不然就不該創業;不過值得注意的觀點,如果去找個工作做,你待在那所需要的時間跟你創業所需要的也差不多,所以當你準備去參加新人 onboard orientation 時,想想你也可以是準備好創業了。

12. 需要架構

如果你是個很需要架構才能夠生活的人,像是軍隊、教會儀式等等都是常見有架構的組織,甚至大多數的人都習慣有架構的生活著。如果你是這樣的人,那你不應該創業,你甚至也不適合去新創工作,好的新創裡面,你幾乎不會被告知要做什麼,那太沒效率了,大家都去做自己該做的事。

Paul 舉例足球隊,每次比賽的情況都是多變複雜的,除非是偶爾的緊急狀況需要告訴別人該怎麼做,不然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貝克漢就被訪問過,球隊裡面是否曾經面臨溝通問題,畢竟11個成員都來自不同的國家,他說這不曾是個問題,因為大家能力都很好,所以不需要說,大家都在做對的事。

要如何判斷你是否有獨立思考能力來創辦一家公司呢? Paul 表示如果你對許多建議感到不滿,也許你適合。

13. 對不確定感到恐懼

許多人覺得創業的不確定性太高了,但去工作 100% 能預測接下來的幾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雷同,你會喜歡嗎?創業任何可能都會發生,如果你想要確定性,那 Paul 可以直接告訴你,創業幾乎就是會失敗呀! Hope for the best, expect the worst. 想想看創業至少生活是很有趣的,最好的情況是你成功了。

如果你很努力卻失敗了,沒有人會責備你,甚至你再回到職場找工作,有創業經驗的人其實是很吃香的。

14. 不明白自己在逃避什麼

我的轉譯: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

出社會工作過的人,比剛書社會的年輕人更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,尤其是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做成功,又得回到職場那樣的生活有多災難,回去要做著無聊的事,沒事做還要在電腦前面裝忙,沒有具有意義的事做對喜歡工作的人來說根本是個折磨,更重要的是時間還被綁在公司。

創業家基本上不會有 office hour 這些規範,因為你的生活和工作幾乎是一體的,你把生活帶入到工作中也不會有人管你或有意見,但你大概一心都會想放在工作,而且你不用去裝忙。

15. 家人希望你當醫生

我的轉譯:家人對你的期望

Paul 給出幾個觀點,為什麼安全的職涯並不是家人真的希望你走的路。

第一個,家長替自己孩子做的決定比做自己的決定更為保守,出自於身為父母的角色,這麼決定很合理,大部分父母替孩子承擔的厄運多過好運,而且父母並不在意,這使他們更頃向保守。

獎賞是伴隨的風險的,父母沒有意識到,他們過度保護孩子也等於是在限制他們的未來和獎賞 (部分原文:And erring on the side of conservatism is still erring. In almost everything, reward is proportionate to risk. )

第二,父母總是在打最後一場戰爭,醫生的好名聲和優渥的薪資水平,可能是用於父母那一代,他們沒有意識到時代和環境有變化了。

Paul 建議遇到這個問題的創業者,可以把父母的建議或期望當作是 feature request,去瞭解父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,他是希望我們哪方面好,那我們就盡力在這些方面做好,讓他們不用擔心。

16. 工作是預設值

這也是大多數人選擇找工作維生的最大原因,大家沒有意識到有其他選項,覺得找工作在正常不過,不過這樣的工作模式,歷史不超過百年,更早的人們都是靠耕種維生,Paul 說把不超過百年歷史的事當作準則是不好的事,以歷史的角度來看,代表這件事可能會面臨快速的變化。

Paul 舉例當務農時代轉變到製造時代,對務農的人來說要搬去大城市、離開所有的家人、去都市跟一群陌生人生活就為了賺錢謀生,甚至不知道怎麼種出自己餐桌上的食物,簡直事件瘋狂的事,搬去城市對這些農夫來說太風險了,但想想,我們現在誰還在務農來養活自己,大家都是靠智慧和技能謀生,==所以如果覺得創業對你來說風險太大,你就想想現代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對祖先來說是多大風險,而且詭異的事,眼見過這些變化的人,比如說父母或長輩,卻希望我們遵循這些老舊模式。

回顧中世紀的農民,他們忍受了些什麼,在領主和牧師的控制下,您一生都在同一塊田地裡耕種,沒有其他選項,這是多麼可怕,您必須將所有剩餘的東西都交出來並承認他們是您的主人。如果有一天人們以同樣的方式回顧我們認為是正常的工作,我不會感到驚訝,每天通勤到一些沒有靈魂的辦公大樓的隔間,並由一個你必須承認是老闆的人告訴你該做什麼是多麼可怕——一個可以把你叫到他們辦公室並說“坐下”,你就坐下的人!想像一下必須徵求許可才能向用戶發佈軟件。想像一下週日下午因為周末快結束而感到悲傷,明天你又得起床去上班。他們是怎麼受得了的?

令人興奮的是,我們可能正處於另一個轉變的風口浪尖,比如從農業到製造業的轉變。

Camille
Written by Camille
30歲前喜歡長途背包旅行、充滿好奇心也喜歡探險 疫情發生後,維持這樣的生活模式大概只有創業了!